11月26日,山东省优秀纪录片创作分享会优秀纪录片进校园活动来到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武梁祠》团队在产教融合中心报告厅与师生剖析了创作历程,对本纪录片的创作经验与规律进行总结,分享精品纪录片诞生的秘籍。

山东省广播电视协会会长、高级记者,纪录片《武梁祠》策划人彭金棣;山东省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网络视听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高级编辑许翠兰;纪录片《武梁祠》总导演、总撰稿,山东广播电视台王静工作室负责人王静;纪录片《武梁祠》分集导演,摄像,山东广播电视台编导田琦;纪录片《武梁祠》包装师,山东广播电视台编导李凯;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卫东;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共500多人参加本次分享会。

张卫东在致辞中,阐述学院在传媒教育领域的成就,特别是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方面取得的突破,以及新专业的开设和传统专业的优化。他强调,此次分享会为纪录片教学与实践搭建了宝贵的平台,期望师生们能借此良机,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彭金棣以“把握时代脉搏,表达文化自信”为题,分享《武梁祠》在2023年总书记文化两创讲话背景下,如何成为文化栏目创作的焦点,彰显了纪录片在记录与传播国家历史文化中的不可替代性。

王静从故事性、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和国际性五个创作角度出发,详细讲述了《武梁祠》的创作感悟。她指出,《武梁祠》以丰富的人物故事构建大故事框架,逻辑严密,从发现、主人、建造到传播,形成完整叙事链。在艺术表现上,传达“西学以外,东方既白”理念,借鉴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展现了中国审美学的独特魅力。纪录片强调对共同文化财富的热爱与传承,体现文化自信,并在学术性和国际性上,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王静强调,创作纪录片不能仅局限于技术,要根据题材投入热爱,才能更好的展现作品。

田琪针对拍摄经验进行分享,他认为在培养个人风格审美与摄像气质上,应该以现代审美和拍摄手法重现文物质感,运用两级镜头、特写镜头增强视觉冲击力,压缩空间极简构图,追求唯美诗意表达,让镜头参与叙事和氛围营造,并表示《武梁祠》汲取传统影片养分,是一部充满历史质感与中式美学的文化佳作。他同时推荐优秀电影与纪录片供同学们学习。

李凯就《武梁祠》的包装实践进行分享,强调专家指导在细节把控中的重要性,并以《武梁祠》为例分析绿幕拍摄、灯光一致性、大场景与特写切换、虚幻引擎等技术手段在提升观看体验方面的重要性。
纪录片《武梁祠》使用场景模拟、角色出演、微观摄影等手法将可视化、艺术性和真实性、准确性之间形成一致,生动再现了跨越近两千年的人物故事,挖掘展示了武梁祠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该片是一次对汉代文化遗产的致敬,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
文|句佳怡 李菲 杜欣雅 来源|新媒体中心 供稿审核|刘传琳 编辑|尚咏琪